辛弃疾名作《破阵子》赏析
南宋伟大文学家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表达豪情壮志的词作。其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该词中最为著名的句子,被后人传诵不衰。品读词人的名作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插个题外话啊,辛弃疾和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陈亮,刘过,姜夔属于同时代的人。辛弃疾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南宋文学家,思想家。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所以和辛弃疾是好友,经常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切磋文学,多有诗词唱和。只可惜陈亮51岁英年早逝。陈亮词作也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显示其政治抱负,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这一时期因为有如此多的大文学家,诗人,被称为“南宋中兴”。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比辛弃疾年长10几岁,陈亮比辛弃疾小三岁,姜夔,刘过比辛弃疾小10多岁。只是陆游寿命长,活了85岁,送走了几乎所有同时代的文学大家,除了姜夔,毕竟他比他们几个小不少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辛弃疾这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的上片开篇“醉里挑灯看剑”,通过“醉里”二字,传达出词人即使在酒醉之际,也不忘关注国家大事,对国难时刻准备着的心态。而“挑灯看剑”则形象地描绘了词人在昏暗的光线下审视自己的宝剑,寓意深远,既表现了他对战斗的渴望,又暗含对战争残酷的沉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紧接着的“梦回吹角连营”句,将读者带入了梦境与现实交错的境界。词人在梦中听到军营中的号角声,这既是对战时生活的回忆,也是对战友之情的追忆,充满了豪迈之情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下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通过对战场上骏马奔腾和弓弦震响的描写,展现了战场的激烈和战士的英勇。这里的“的卢”指的是古代良马。三国演义中刘备骑的马就是的卢。后来让庞统骑,结果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而死,的卢不知所踪。而“霹雳”则是形容弓弦声响彻如雷,两者结合,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战场上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
接下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他希望能够为国家解决危难,成就一番事业,不仅在有生之年得到认可,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声。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辛弃疾作为南宋抗金名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则流露出一丝悲凉和无奈。尽管心怀壮志,但随着年岁的增长,白发渐生,词人对于自己能否实现抱负感到忧虑和焦急。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整首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动人。


整体来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充满激情与豪迈的词作,它不仅展现了辛弃疾个人的英勇气概和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词的语言雄浑激昂,意境宏大开阔,是辛弃疾词作中的佳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