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叠加疫情影响以来,使得不少人的生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开始将矛头对准了老板,骂他们是资本家,骂他们剥削。
不过毛主席说过,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有人骂老板是资本家,就有人说老板是企业家。你看,资本家,企业家貌似两个词儿差不多,那换了一个名字之后马上就成了统一战线的一份子了。
于是乎有人开始不满了,这是资本家在混淆视听吗?到底什么人是企业家,什么人是资本家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企业家是以生产力提升为中心工作的人,资本价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中心工作的人。

当我们看到雇用劳动行为的时候,就几乎等同于看到了剥削,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看到了协作。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理性的人可以否定协作对生产力进步的积极作用。

我们之所以从普通的动物进化为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学会了社会协作。就大禹治水,体现了国人在刚刚进入文明社会时期就具有的分工协作意识,大禹是治水工程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治水方案,测量地形地貌,决定人员分工,具体挖土的工作会 有普通老百姓去做。由此可见协作和管理,这两件事不是只有资本家才在做,而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是人类正常的社会组织行为。
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为了控制压制成本,资本在管理方面必须在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对生产过程的监督方面对劳动者作出规定。一丝一毫也不在乎劳动者意志的资本也必然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被淘汰掉了,而且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再微观一些,公有制企业就没有针对劳动者的个人剥削吗?必须承认啊,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即使是在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劳动者,依然有部分剩余价值是无法获得。但是公有制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用于更广大公众的,而不是由资本家所独享。

这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本质区别,必须坚持,只是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不能否认剩余价值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是企业组织社会生产,进行劳动协作管理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这一点马克思也是不反对的,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狂热收割,但同时也鼓励对协作和管理的技术性提升。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什么是资本家,什么是企业家是有非常清醒和明确的认识,尽管可能同样是一家企业的所有者或者是管理者,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和对劳动者的压榨强过了对协作管理能力和生产力提升的人,就是资本家,反之,它就是企业家。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很多商业大佬,就可以对他们到底是资本家还是企业家下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先说说马云。马云曾说阿里不做游戏,但后来还是做了。马云曾说要改变银行,但网商银行并没有做出本质上的金融创新,他们做的只是把更多授信额度给了传统银行的高风险客户而已,现在90后86.6%的负债率和人均12.7万元的负债额就是他的杰作。他把重点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转移到让阿里没有难挣的钱开始,马云的创业方向就已经开始偏离企业家的生产力导向了,而是进行进入了利润和剥削导向。还记得当年那部《功守道》吧,一个热爱功夫的马云,没有真正去做提升自身功夫的事,而让众多功夫明星拜倒在他的资本之下,这不是企业家行为,这就是资本家行为。

再说说董明珠吧。董明珠是标准霸道总裁,但确实是一个企业家。迄今为止,董明珠做的事虽然在我看来有对有错,但至少大部分都确实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而做的努力,当年他和雷军打赌看谁五年后经营业额更高,赌约尽管高达10亿,但董明珠没有让格力走上金融化的道路,谁都知道那几年搞金融肯定挣大钱,但格力没有。不论是造手机还是造车,你或许可以嘲笑一个都没弄成功,但你永远应该嘲笑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努力。企业家追求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那就必然比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风险要更大呀,这是做企业家的代价。毕竟用资本欺负人和用智慧去和未来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方向进行博弈,哪个更难呢?不言而喻。从这一点来说,董明珠无愧于企业家的称号。
如果你同意上面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判断,比如俞敏洪,任正非,罗永浩就是企业家。但是诸如潘石屹,许家印等人,那就是纯粹的资本家了。
总之,你记好了剩余价值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如同。1+1=2一样铁一般的事实,不是你想否定或消灭就可以实现它,你说你不喜欢1+1=2,1+1就可以不等于2是吗?
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基本素养,想要消灭剥削,只有推动生产力进步,一直推动到社共产主义的高度。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企业家就是那个看重生产力进步胜过剩余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