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之乐》摘自《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遨游于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白鯈鱼逍遥地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答说:“那么请回到原来的话题上。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来问我。现在我来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赏析】
这篇寓言本义是说庄子善体物性,向往鯈鱼出游从容,率性逍遥的真朴境界。同时,通过庄子和惠子的一场著名的辩论,写出了各自对事物的认识心态。
这场辩论十分精彩,庄子的论辩手法也显得非常高明。首先,庄子先道出他知鱼之乐,惠子驳问庄子不是鱼,怎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非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而惠子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不知鱼之乐,全矣”的反诘,似乎将庄子置于无言以答的境地。这时,庄子突然又将问题引回到辩论的主题上,即惠子首先提出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并道出问题的所在,即惠子问这句话时,是在已经承认庄子知道鱼的快乐这一前提下提出的。道理在于庄子抓住了这一前提,既然惠子知道庄子不知鱼,这就是非庄子而知庄子,那么庄子非鱼而不知鱼,理亦如此。至于庄子最后的回答“我知之濠上也”,则是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即将“你怎么知道鱼快乐”,换成了“你哪儿知道鱼快乐”。这段精彩的辩论在论辩手法上发人深思,启人智慧。
在认知论上,惠子的立意是人只能自知,不能它知的,而庄子的反驳是以人可以感知其他事物立论的。这两种认知论的对立,对我们怎样认识客观世界是有启发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