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常识

唐玄宗的太子是谁(皇权下的父与子——唐玄宗与太子李亨)

时间:2024-09-25 08:13:35

唐至德二载(757),唐玄宗李隆基在逃亡蜀地一年多后收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唐军光复两京

此时,大唐天下已由太子李亨接管。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看到儿子派来迎接自己还京的使臣,唐玄宗内心五味杂陈。当初太子与自己在逃亡途中分道扬镳后,在灵武自行称帝,迫使自己不得不承认李亨这个新皇帝,并自认太上皇。唐玄宗被逼交出权力,内心是不甘的,他在承认李亨为新皇帝的册命中要求李亨必须收复长安洛阳,他才会彻底退隐,《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记载:“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画作《明皇幸蜀图》

如今,仅过一年,李亨便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辅佐下收复两京,还在给李隆基的“奏表”中表示请父亲还京继续做皇帝,自己仍就做回太子。李隆基即便再不情愿,也必须践行承诺,跟儿子李亨做个了断。十一月,李隆基在600侍卫的护送下回到关中。在走到凤翔时,便被唐肃宗李亨派来迎驾的3000精兵缴了械,《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中记载:“上皇至凤翔,从兵六百馀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输郡府。上发精骑三千奉迎。”肃宗李亨要在上演父慈子孝前把所有的危险清除,他对父亲李隆基是相当不放心。李隆基此时也只能顺从的演下去。野史《高力士外传》中记载:“十二月至凤翔,被贼臣李辅国诏外随驾甲仗。上皇曰:“临至王城,何用此物。”悉令收付所由”。

唐肃宗李亨

就这样玄宗李隆基在肃宗李亨安排的近乎“武装押送”下,新、老皇帝见面了。

咸阳望贤宫南楼前,唐肃宗为父亲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他特意穿上代表臣子身份的紫袍,在见到李隆基后,早早下马跪拜,然后抱着李隆基的脚痛哭,“上捧上皇足,呜咽不自胜”,以此表明自己甘愿称臣的态度。李隆基赶紧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黄袍,亲自披在李亨身上,李亨推辞一番,李隆基坚持,并称:“天数、人心皆归于汝”。

刹那间,群臣、百姓山呼万岁,现场所有人无不深受感动,史载:“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随后,李亨亲自扶李隆基进望贤宫,坚持请李隆基位居正座,吃饭时,李亨先品尝菜肴后,才进献给李隆基享用。

画作《望贤迎驾图》

第二天,李亨又亲自护送李隆基回长安,先帮李隆基试马,等李隆基上马后,又亲自牵马而行,在李隆基制止后,又上马为李隆基引路,还不敢走在其正面。

以至于李隆基也不得不表态,以前的日子白过了,当皇帝哪有当太上皇舒坦?“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

如此一番谦让和孝顺,李亨终于把李隆基接回长安。

唐肃宗李亨总算安心了。

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李亨登基之初对自己父亲如此的警惕和猜忌其实都是李隆基逼出来的。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共有30多个儿子,李亨排行第三。因玄宗长子李琮面有损伤,故立次子李瑛为太子。

李瑛生母赵丽妃有才貌,善歌舞”,在李隆基还是“皇侄”的时候就倍受宠爱。赵丽妃虽是滁州歌女出身,但深受李隆基宠幸,再加上皇后没有儿子,李隆基就册立李瑛为皇太子。相比之下,李亨的生母杨贵嫔,虽与武则天的母族颇有渊源,但在整个开元盛世几乎默默无闻。要不是儿子做了皇帝,估计她很难留名史册。

由于李隆基的正妻王皇后无子,李亨一出生就被抱入皇后宫中抚养。王皇后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在王皇后的教导下,李亨自小“性仁孝,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因其乃王皇后养子,唐玄宗为其寻来了贺知章潘肃吕向等名士做皇子傅。李亨的童年过得很是幸福。

唐玄宗李隆基八岁目睹生母惨死,十四岁目睹神龙政变,后又旁观韦后杀死太子李重俊和中宗李显,成年后他又出手干掉伯母韦后、堂姐安乐公主和姑姑太平公主等人后才登上皇位。他经历过太多皇室残酷屠戮,唐玄宗对亲情有种发自本能地不信任,同时对权力格外执着。要做好唐玄宗的儿子属实不易

为严防皇子与外臣私相授受,唐玄宗下令,在大明宫南边以及他常去的华清池附近建造供成年皇子们集中居住、集中管理的“十王宅”。据史料记载,凡入住十王宅的皇子,一日三餐皆由家令侍奉,宫里也会调拨一定比例的宦官到十王宅中照料、监视诸皇子的日常生活。每日,这些成年的皇子都需要进宫拜见皇帝,且每次进宫,他们只能从坊间的夹道中行走,不得与市井有所接触。

只要唐玄宗稍有猜疑,做儿子的就有可能性命不保,哪怕贵为太子,亦不例外。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庶人”案爆发,起因便是唐玄宗疑心太子造反。

进入开元盛世后,唐玄宗移情别恋武惠妃,致使王皇后、赵丽妃等旧爱相继失宠,太子李瑛的地位岌岌可危。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自小被养育宫中,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在她得宠后,她就开始策划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也就是后来杨贵妃第一任丈夫)取代太子,遂想尽办法促成王皇后被废、赵丽妃暴死的后宫局面。待时机成熟后,她又派人传召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三位年长的皇子入宫,谎称“宫中有贼”,要他们穿戴盔甲进宫护驾。太子李瑛及二王不知有诈,听闻唐玄宗遇险,想都没想就遵令行事。结果反被武惠妃抓住了把柄,授意驸马杨洄在唐玄宗面前诬告他们谋反。唐玄宗怒不可遏,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很快就作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将三位皇子废为庶人,随后赐死

一时间,世人震惊。作为旁观者的三皇子李亨也第一次意识到,身为皇子,要想活命,必须时刻谨慎行事,唯父皇马首是瞻。毕竟,在皇权价值观里,没有父子只有君臣

自从陷害太子等人后,武惠妃便害了疑心病,常常梦见他们的鬼魂来索命,不久后在梦魇中一命呜呼。武惠妃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获得太子之位,进而登基称帝。可武惠妃一死,唐玄宗也打消了立李琩为太子的念头。

在唐玄宗看来,与其遵照立李瑛为太子的模式,立一个在后宫和前朝都有势力的皇子为太子,倒不如选一个在后宫和前朝都缺乏根基的皇子,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新太子干预皇权,再度制造凌驾于君臣之上的父子矛盾

武惠妃虽然死了,但曾协助其陷害前太子李瑛的宰相李林甫并未放弃支持寿王李琩,只要把寿王扶上太子之位,将来仍可保自己富贵。于是,李林甫向玄宗进言,催促玄宗尽快立太子:“寿王年已成长,储位攸宜。”他的怂恿却让玄宗产生了隐隐的不安,仿佛窥见了备选太子与前朝大臣特别是宰相之间不可言说的微妙联系

纵观诸皇子,此刻最年长的李亨显然对皇权的威胁最小。王皇后已废死,朝臣因王皇后,早已不愿在这个前景平庸的皇子身上押宝。更重要的是,与其他成年皇子相比,李亨还有一个“遥遥领先”的优势,那就是他在开元十四年(726)时已为唐玄宗诞下长孙李俶(即未来的唐代宗)。

于是,在前朝后宫都缺乏支持者的李亨,终以宦官高力士一句“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的谏言,坐上了太子之位。

剧照

身为太子,李亨也是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唯恐惹恼了玄宗。据《次柳氏旧闻》记载,有一次李亨在宫中待膳,用刀为父皇割过羊腿后,用饼擦净了刀刃,玄宗看到后非常不高兴,李亨马上察觉到,便不动声色的将那块饼吃了下去。对于李亨此举,玄宗非常满意,遂对他说:“福当如是爱惜”。

即便如此,李亨很快发现,自己与其说是储君,倒不如说是唐玄宗手中的一枚棋子

首先,作为武惠妃的“旧党”,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十分不满。史载:“林甫自以始谋不佐皇太子,虑为后患”,“巧求阴事以倾太子”。也就是说,自从李亨上位后,李林甫就不时利用宰相的权位给李亨“穿小鞋”,故意为难他。

剧照

对此,无论是为了维护皇权还是“护犊子”,唐玄宗都应该出来干预一番。可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就像个“甩手掌柜”,几乎不插手太子与宰相集团的纷争,只是每次在李林甫压得李亨快喘不过气时,才象征性地出来保全太子,让李亨感受一下“父爱”。

太子与宰相不和,的确有助于减轻太子集团或者宰相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但同时,唐玄宗坐壁上观的理政态度,让本就善于揣测上意的李林甫,更吃准了皇帝不在乎太子,并深感“天助我也”。为了彻底扳倒太子李亨,李林甫开始大肆收集太子的“罪证”,想尽一切办法从其身边人中寻求突破口,意欲置太子于死地。

天宝五载(746)春,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俘。皇甫惟明曾是太子李亨的僚友,入朝前就听闻李林甫“善刺上意”,处处为难太子。他遂乘面见玄宗之机,向皇帝提议罢免李林甫,以刑部尚书韦坚代任宰相,主持大局。

韦坚是太子李亨的内兄,主管刑部前,曾长期主持大唐漕运,颇得唐玄宗赏识。但韦坚是李林甫的重点关注对象,后者一直派人秘密收集韦坚的犯罪证据,伺机阴他。

皇甫惟明的控诉,很快传到了李林甫的耳中。李林甫于是安排手下全天候监视太子与皇甫惟明韦坚等人的行踪。果不其然,在元宵节当晚,有人看到韦坚在见完太子李亨后,与皇甫惟明夜会迎祥观。李林甫认为机会来了,遂令党羽御史中丞杨慎矜到唐玄宗面前诬告二人准备拥立太子李亨登基称帝。

说实话,一个外戚半夜去见手握重兵的边将,任谁看来,似乎都很难摆脱太子篡位谋反的嫌疑。更何况,天宝年间的太子李亨已年近不惑,是完全有能力谋反的。

唐玄宗多多少少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现实中即便没有太子集团,但韦坚乃太子姻亲,皇甫惟明乃太子旧属又手握重兵,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一位身在至尊嗜权如命的皇帝而言,这种组合,无疑是致命的威胁。不过,想起十年前的“三庶人”案,唐玄宗这次下手也得斟酌下轻重了。

最终,唐玄宗并没有迁怒太子,只是以“干进不已”的罪名将韦坚贬为缙云太守,将皇甫惟明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贬为播川太守籍其家

尽管唐玄宗相对克制地处理了此事,但李亨还是感受到了致命的威胁。圣旨既下,他就立即具表上奏,声称自己与太子妃韦氏情义不睦”,希望玄宗准允二人离婚,并说自己绝不会“以亲废法”。

韦氏与李亨这些年来育有四名子女,二人关系即便没有如胶似漆,却也不至于到感情不和的地步。这明显是李亨试探唐玄宗态度的一步棋而已。

值得玩味的是,唐玄宗支持李亨与韦氏一族断绝联系,并放任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从而彻底翦除太子的羽翼(后来李林甫派人赴岭南将韦坚及其弟杀死,又杀皇甫惟明于黔中,受牵连朝臣数十人)。

唐玄宗的态度,让李林甫更加肆无忌惮。继韦氏谋反案后,他又如法炮制了针对太子良娣杜氏一家的“杜有邻柳勣之狱”,并趁机使案情扩大化,从中央职官到地方官员均被牵连其中,将矛头直指太子李亨。

为了自保,太子李亨只好故伎重演,将杜良娣废为庶人,并再次提出离婚。

短短两年间,三起大案两次婚变,太子李亨的抗压能力也达到了极限。可“看戏”的唐玄宗仍觉不过瘾,继李林甫之后,他又扶持新宠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太子互斗。

剧照

可唐玄宗终究不知道,继杀子废媳换将之后,自己已经以一副无情、酷烈的形象,成为太子李亨心里最大的阴影。


最新推荐